祭酒路-凯发k8娱乐网页
来源:宣传统战部     时间:2022-03-03     浏览次数:次

祭酒路,以学校前身省立高农曾经所在的祭酒岭为路名。

【校史链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孟存慈在培元小学内创办培元师范学校,校址设在福州仓前山望北台培元书院(现师大附小内)

19281月,学校改名福州私立协和中学,迁址福州西门外祭酒岭。祭酒岭校区最早由卫理公会、中华基督教会、圣公会联合出资建筑。分师范科、普通科,并开始兼设农林科。张效良任校长。

1930年秋季,普通科停止招生,全力办理师范、农林二科,同时设有乡村事业推广部、中心茶园和乡村广益所。1933年,师范收归政府主办,奉令取消师范科,开始全面实行农业职业教育,改名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简称“协职”),专办初、高级农科。

抗战期间,学校内迁闽清、将乐办学。

19458月抗战胜利,“协职”从闽清迁回祭酒岭原址办学,设高级农科、初级农科,学制3年。校内设有近80亩实习农牧场,与社会联办福州西郊乡村服务所。

1951 8月,省立高农和福州协职合并改名福建省福州农业学校,校址仍在福州祭酒岭。福州农校在祭酒岭办学后期,学校有闽侯美岐(现旗山福州大学城)、东门等教学农场。

现祭酒岭地标

1928年福州西门外祭酒岭全景

【校友回忆】柏龄威校长回忆文章

几年前,学校就开始在城西祭酒岭买地,新教学楼建设因工人罢工延误。新教学楼终于在1928年竣工搬入,春季学期开学。学校迎来毕业于美国肯塔基州伯利亚学院的首任华人校长张效良。在新校址有约15英亩田地,可正式开设农业、园艺、罐头食品制作和畜牧、初级铸造和木工工艺、社区工作等专业。因政府哄抢毕业生去职业学校任教,学校也仍继续一些教师培训项目。后来,蒋介石夫人以超出学校所能承受的更优厚薪资,“借”走了我们校长,为国民党军孤儿学校担任校长。在此期间,我们找到了一个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担任校长。

祭酒岭校区教学楼

教育需要劳育结合,不能脱离农场

学校必须知道农村需要什么,课程应该包括大量的农业科学知识。政府已经允许学校制定自己的学习课程。学校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难题: 拟出一门新课程,删去一些科目,替换一些科目,使之适合实际需要。农村教师必须在国语的传播中起带头作用。学习普通话很重要,学生们做好准备出去后说普通话和教普通话。在学校附近的村庄里,学生们亲自为农民们上“千字”课,为以后在家乡从事此类的工作做好准备。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脱离农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全程都要劳动,每个男生最低要求每天体力劳动一小时。学校农场有好几个用处,可以让那些必须凭自己劳动挣钱以完成学业的人干些有益健康的活儿。这个群体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学生团体。向外国人社区出售源自国外的蔬菜可以帮助农场自给自足。希望有朝一日,西红柿、玉米、菠菜、胡萝卜等蔬菜的食用价值能得到认可,因为在这里种植这些蔬菜很容易。教育部长来学校访问时,一个学生跑过去给他摘了一些草莓,希望他会喜欢。我们的希望没有落空。他吃了一碟,会见结束上茶时,他说他不想喝茶,他还想再吃一碟草莓。

【祭酒岭的故事】

祭酒岭原名高安山。据清雍正时期修订的《长乐林氏》族谱记载:宋朝时期林家的祖先林良遂从江西高安到福州西门一带居住,当时这一带还是福州郊区,取名高安境。“良遂公……累官祭酒,抚邦,卒于闽,葬高安山”。后人不忘公之治绩,因林良遂官至“祭酒”死后葬在西门一带,城西高安山改名曰:“祭酒岭”。

“白扇画梅,日日迎风枝不动”

“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蕾难开”

————祭酒岭还来源另一个故事。相传明朝的宰相叶向高在考上进士后,被皇帝召见(面试)。他从福清老家出发到北京,经过福州就住在现在祭酒岭的一个客栈里,夜里梦见一个少女,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绣花鞋,笑盈盈地从田地里向他走过来,就问少女这么早为什么走在荒山野地里。那少女一脸怨气地说:“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蕾难开”意思是,她还是一个少女就死了,做了个野鬼。天天在这野地里走,踢着 露水,可是鞋上绣的花蕾是不会开花的。她只能是一个花季少女,再也没有开花(嫁人)的机会了。叶向高一梦醒来,不知何意。到了皇帝跟前,皇帝考他的时候,要他对一个对子。皇帝的对子是:“白扇画梅,日日迎风枝不动”就是说,在扇子上画一枝梅花,虽然天天都迎着风,但是扇子上的花枝是不会动的。他立即想到梦里少女的话“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蕾难开”。皇帝非常惊讶,他在这么短时间内对出 如此美妙的绝句,就录用他了。后来叶向高做了祭酒这个官位,为了纪念梦里的少女,就将这个地方叫祭酒岭。

另外,《榕城考古略》有释:“在清泉山西,以闽温湛得名。”语略而未详,温湛跟岭名有什么关系呢?

《闽都记》记述较详:温事闽王延翰为祭酒,翰使温鸩杀其弟建州刺史延禀,温恐兄弟从此多衅,自饮鸩卒。闽人哀之,葬于此,遂名其山。昔路逾岭而趋,后因闽总制张经营葬其父,辟路田间,以达行者。这说明了温湛力避闽王王审知死后其子内讧,互相残杀,宁肯自己鸩卒,不忍执行王延翰鸩杀弟王延禀酋的使命。温为祭酒,死后葬在清泉山间,路陡难行。明代张经葬父而辟道,遂有岭行,因温墓在岭上,便称祭酒岭,以示后人敬重温湛的品行。

明末徐《过祭酒岭温湛墓》诗咏:“大夫饮鸩伪闽时,古墓榛芜问不知。岭路即今传祭酒,行人下马看丰碑。”福州城人们都知道祭酒岭和温湛的故事,至今盛传不衰。

祭酒岭本是山岭,民国时期建有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和福州农校,原校址现为部队用地,岭下地段都密集民居,形成的街道也沿用“祭酒岭”地名。


网站地图